托马斯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跨国公司业务总监,他希望外部顾问能够一对一辅导刚被提升的中国经理小刘。托马斯说,小刘业务能力很强,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。上任半年多,其它部门向托马斯反馈,说在跨部门的项目会议上,小刘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;托马斯自己也有这样的观察。托马斯认为,在跨部门会议上,小刘作为部门代表,他的反馈和建议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决策,小刘需要更加直接地提出意见和反馈,这一点非常关键;小刘却有不同看法,认为自己在跨部门会议的角色常常不一样,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往往都代表部门表达了意见。
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境中,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 –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 –来尝试理解一下这个现象。
不同文化会有什么差异?
在《The Culture Map》(《文化地图》)一书中,作者Erin Meyer 提出: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,在沟通、决策、反馈、权威认知等方面,有着系统性的文化差异。基于研究,Erin从8个方面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:
1. 沟通方式(Communication)
• 低语境文化(Low-context):在这种文化中,信息传递非常直接,言辞即意思,明确表达信息。例如美国、德国、荷兰、瑞典。
• 高语境文化(High-context):沟通含蓄,依赖于语境、关系和非语言暗示。例子:日本、中国、阿拉伯国家
2. 评价(Evaluating)
• 直接反馈(Direct):在这种文化中,人们会直截了当地给出负面反馈,不回避问题,通常会在公共场合直接表达。例如荷兰、德国、丹麦、俄罗斯
• 间接反馈(Indirect):更倾向于温和、委婉地表达负面反馈,会避免在公共场合表达。例子:日本、印度、中国
3. 说服方式(Persuading)
• 原理优先(Principle-first):通过理论和抽象的原理进行说服,强调逻辑、分析和理性思维。例如: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
• 应用优先(Applications-first):)通过实际案例、数据和实例来进行说服,优先关注实用性和具体应用。例如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
4. 领导方式(Leading)
• 平等型(Egalitarian):层级扁平,领导亲和,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权力差距较小 。例如瑞典、荷兰、丹麦
• 权威/等级型(Hierarchical):层级分明,领导在决策和指挥中有更多的权威,员工通常不会质疑领导的决定。例子韩国、中国、日本
5. 决策(Deciding)
• 集体共识(Consensus):全员参与决策,需要通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。例如日本、瑞典、荷兰
• 自上而下(Top-down):决策权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。例子韩国、中国、俄罗斯、法国
6. 信任方式(Trusting)
• 任务型信任(Task-based):基于对他人成就、技能和可靠性而产生信任。例如美国、德国、瑞士
• 关系型信任(Relationship-based): 信任重在深厚个人关系与情感纽带,通过社交互动、私人交流和长时间的接触形成信任。例子:中国、印度、巴西
7. 表达不同意见(Disagreeing)
• 对抗性(Confrontational):在这种文化中,公开表达不同意见和冲突是正常的,甚至被认为是建设性的。例如以色列、德国、俄罗斯
• 避免冲突(Avoids confrontation):为了维护和谐与尊重,人们往往避免公开表达不同意见,尤其是在团队或组织内。例子:日本、中国、韩国
8. 时间观念(Scheduling)
• 线性时间(Linear-time):注重计划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,通常强调准时、遵守日程。例子:美国、德国、瑞典、日本
• 灵活时间(Flexible-time):时间概念更为宽松灵活,任务和活动的优先级更容易变动。例子:印度、阿根廷、巴西、意大利
文化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看待彼此?
文化没有好坏之分,但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,成为“默认设置”(自动反应),进而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彼此。让我们回到托马斯和小刘的情境,探索一下文化差异带来的一些可能影响。
从沟通(Communicating)的维度看,小刘来自中国,是高语境文化,信息的交流不仅依赖语言,还依赖场景(参会者的层级、议题的敏感程度、团队关系)和非语言信号(如他人的沉默、表情等等)。因此对小刘而言,在面对多部门协作的情境下,他可能会观察其他部门同事的态度,尤其是资深同事或隐形权威的观点,再决定是否表达。小刘不发言很可能是高语境文化下为了避免冲突、维护协作的本能,而不是缺乏观点。托马斯来自德国,属于低语境文化,即“言辞即信息”,直接表达是高效、负责的表现,因此对小刘也会有类似的期待,很可能会把小刘的“观察型沉默”解读为不主动、没准备好、没有勇气、不愿贡献。
另外三个文化要素也有可能在这个情境中产生影响:评价(Evaluating)、领导(Leading)和决策(Deciding)。
从评价维度看,德国文化中人们会直接表达不同意见,认为公开争论是建设性的;而中国属于避免直接冲突的文化,更倾向于会后私下沟通,而不是在会议上直接反驳。在托马斯看来,小刘在跨部门会议上的表达可能是作为管理者缺乏担当的表现。
此外,两种文化当中,德国职场倾向于平等型的领导文化,无论资历职位,有观点就可以自由表达。而中国文化属于权威性领导文化,作为新任经理的小刘会受到隐形层级的影响,默认资深经理或者牵头部门更有话语权,要先表达。这也增加了托马斯理解小刘行为的难度。
性格差异又带来了什么影响?
我们再来从Insights Discovery四种色彩能量的视角探索一下。 基于荣格的性格偏好理论,Insights Discovery用四种色彩能量来呈现我们彼此的相同和不同。
-
蓝色能量(内向+思考):深思熟虑、好问、正式
-
绿色能量(内向+情感):友好、耐心、关注他人需求
-
黄色能量(外向+情感):热情、喜欢交往、乐观
-
红色能量(外向+思考):关注结果、坚定、直率
基于托马斯和小刘情境中的线索,小刘很有可能是蓝色能量主导。在参与跨部门的会议时,他需要更多时间消化信息、梳理逻辑,这会表现为很少直接表达;一旦议题涉及一些不够确信的信息,担心信息偏差带来决策失误,也会选择暂时不直接表达。如果小刘的第二偏好是绿色能量,他也会处于维护协作关系的考虑更加审慎地表达,尤其是大家由不同意见的时候,避免公开指出问题所在导致对方不悦。
从托马斯对于直接表达和会议结果的关注看,他很有可能是红色能量,倾向于直以任务结果为导向、快速直接沟通。从红色能量的角度看,小刘的“很少直接表达”会被解读为不主动、不自信、没有担当。
这对我们的提醒是什么?
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各自有其独特的影响,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,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,彼此之间还会互相影响。
性格除了天生如此的部分之外,还有和环境不断互动塑造的部分,而文化就是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文化会影响性格的形成,性格差异也会放大或缩小文化差异并影响我们的文化适应性。例如绿色能量注重关系、和谐、共识和团队合作,如果绿色能量主导的伙伴进入一个强调任务和目标导向任务型文化(如美国、德国)就可能会感到不适应;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在托马斯和小刘的互动中,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叠加在了一起。小刘本身就是蓝色能量主导,又来自“高语境的集体主义文化”,这两个部分叠加在一起让小刘倾向于先倾听、再整合、确认无冲突后再表达。托马斯是红色能量,又来自“低语境的个人主义文化”,会期待小刘在跨部门的会议有观点的直接碰撞、有效率、有结果。两种差异交织在一起让增加了互动和沟通的挑战。
尝试用性格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两种视角看待职场互动,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觉察能力,增强对跨文化环境的敏感度。对托马斯和小刘来讲,意识到双方的差异来自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性格,就为理解打开了大门,也为创建信任和高效合作迈出了第一步。
注意到差异的存在,尝试以开放的心态理解、接纳、尊重差异,这是关键的第二步。理解意味着保持好奇、放下先入为主的判断,尝试看清每个人背后的“文化地图”和“性格地图”,明白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轨迹可循。通过积极分享、聆听和反馈,托马斯和小刘都有机会看到彼此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和具体考量,接纳并尊重彼此的差异,为双赢互动带来新的思路。
更重要的是,双方在沟通和合作当中需要共同努力,双向奔赴。只有双方都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,愿意关注对方的需要,创建信任和高效合作才有可能发生并持续。具体来讲,托马斯可以创造机会、给与支持和鼓励,邀请小刘更多表达,;小刘则可以有意识地放下顾虑,主动学习如何可以更加清晰、果敢地表达。共同从行动上展现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。
了解性格差异和文化多样性,能够为团队创建信任、提升团队效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。当团队在性格与文化的交织中看见差异的价值,信任便不再是偶然的默契,而是必然的结果;问题解决也不再是单向的妥协,而是多元的共创。对团队而言,对差异的深度洞察是激活团队多元价值的钥匙, 它让差异不再是冲突的导火索,而是协作和创新的催化剂。
(作者- Michelle Zhang)
|